close

    「場所」,什麼是場所?在書中作者諾伯舒茲指出:「是具有物質的本質、型態、質感及顏色的具體的物所組成的一個整體。這些物的總和決定了一種「環境的特性」,亦即場所的本質。」(Schulz,1979:7)。

 

    其實這句話在腦袋裡繞來繞去還是很難進去,但覺得這是不帶著任何成見觀看這東西的一種方法,將這些想法、看法全加在一起,就是能觀看了解場景的整個面貌,說起來容易,但做起來似乎就像得道升天的高人一樣,可能要修一輩子的功夫,清心寡欲,才能看到的東西吧!

 

    然而這種分析的方法似乎就是現象學「反璞歸真」的方法,但作者也提出現象學平時不大注意週遭的日常發生的事情,可能就像以前的哲學在想人從哪裡來的思維模式,所以這似乎就形成了「建築現象學」?(這段完全不清楚,有待查證)

    在日常的思維中,在思考事情時常將一種直覺看法延伸出來,對於場所最初的觀察或想法,往往是一種情緒的主觀闡述,之後才會運用一客觀的方式,形容其場域內容,若適用上述的方法是著去觀看,或許能抓出不同的角度及想法。

 

    而書中提到學者海德格,他在他的著作中常提到「定居」這一詞,這詞用自己的看法來說,算是證明人類存在及文明產生的一種看法,人介於天地之間,包被在其中,但由於天地的廣大,無法像古人形容的以天為衣、地為床的那種壯闊胸襟,是很無助的,沒有方向感、安全感,於是人們需要更小的包被,介於天地之間蓋了房子,居住在其中,有了安全感便產生了「定居」的行為。這行為算是生活的原點,也產生了內、外,光、暗,人為、自然等區分,了解了這些能更加幫助對於生活的了解。

   

    大家都會有這種經驗,睡夢醒來時,有時會觀看四周看自己身在何處,即使在家中也是如此,人們需要有辨別方向的感覺,這就叫做「方向感」,也希望自己與這環境有所熟悉,就是「認同感」,如果在一個毫不熟悉的環境中驚醒,是會讓人很害怕失落的,

 

    在日常生活的環境中,對於各場域的分類,可能被學者林區(K.Lynch)所分析的過於透徹,就是他所提出的邊界、節點、路徑、地區等這些場域,若套用到自然界,也是一樣有類似的相呼應,只是便更加的擴大其概念地表、水平面、湖泊、天空、森林等,而以縮小的觀點,建築內部也是能運用樓板、牆壁、天花板來看待,而這些分類,有助於幫助人們有「方向性」,及對當地的「認同感」,並使得對該場所產生關係,或許來說也是一種方法。

 

    與場所產生關係,這種關係所產生的,個人認為這種關係就叫做「記憶」,因為沒有互動的關係是不會有記憶的,就像海德格所說在河流上的橋,人們沒有從橋上跨過產生互動,可能隊河流所產生的記憶,是微乎其微的,就只是從旁路過而已,對海德格而言,「定居」是人們與自然產生互動的方法。

    「場所」在古代羅馬時期,對人們來說每個場域都有其神靈的存在,這跟日本的宗教想法萬物皆有靈雷同,於是人們便會尊敬這個地方,也去試著與自然做協調在其中生活,這種生活精神也使得藝術家及作家在其中得到了靈感,並運用他們生活週遭作為藝術品,而到了現代,在城市中的人們對於自然的關係,也日漸喪失,諾伯舒茲指出:「現代人長久以來一值相信科學和技術能讓他脫離對場所直接的依賴。這種觀念已證實是種錯誤的想法;污染和環境危機突然間成為了一種可怕的報應,因此場所的問題重新獲得了它真正的重要性。」(Schulz,1979:19)。人類再怎麼樣是離不開自然的,因為沒有自然人就無法生存(食物),但在城市的環境中很容易忽略忘記這點。

 

    在以前的社會(工業革命前),由於當時環境沒有過度開發所以仍然與自然共存,人們對於場所是很容易有方向感及認同感的,但在現代社會,由於是個點與點的時代,人們搭乘交通工具從A點到B點,對於自身的環境顯得相當陌生,諾伯舒茲指出:「在現代的社會裡,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方位實際的功能上,認同感只能聽天由命了。」,我們從小對於自然場所互動的記憶,也似乎只能從影片中得到,很少有互動的情形,個人認為這是很危險的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am1204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